
北京-昌平区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北京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园区始建于2000年,规划总面积约7.19平方公里,聚焦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物农业等前沿领域,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创新高地。 作为国家级生物医药专业园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聚集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顶级科研机构,以及百济神州、诺诚健华、万泰生物等30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涵盖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全产业链。园区依托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资源,构建了"产学研医"协同创新体系,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等高端创新平台。 园区重点布局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合成生物学等前沿赛道,建成国内首个专注生物医药的CBP国际医疗创新示范区,并配套建设了符合国际标准的GMP生产厂房和动物实验中心。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搭建技术服务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已孵化出多个原创性突破成果,包括抗肿瘤创新药、新冠检测试剂等国家级重点项目。 作为北京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重要承载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正加速推进三期开发,着力构建"基础研究-临床转化-产业孵化"的创新生态链,目标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命科学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集聚区。
北京-昌平区
昌发展新元应用光学产业园位于苏州工业园区,是苏州新瑞集团与苏州工业园区合资建设的专业化产业载体。园区聚焦光学技术研发与应用领域,重点引进光学镜头、光学材料、光电仪器、激光技术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致力于打造集研发、生产、服务于一体的高端光学产业集聚区。 作为苏州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的专业园区之一,昌发展新元应用光学产业园依托苏州工业园区完善的产业生态和科技创新资源,为入驻企业提供定制化厂房、研发空间及配套服务设施。园区规划科学,功能布局合理,配备现代化办公场所、标准化生产车间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满足企业多样化发展需求。 园区重点围绕光学成像、光通信、精密光学元件等细分领域,吸引国内外优质企业入驻,形成产业协同效应。通过整合技术、资本、人才等资源,昌发展新元应用光学产业园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投融资对接、技术转化等全方位服务,助力企业快速成长。 目前,园区已吸引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在推动区域光学产业升级、促进产学研合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未来,昌发展新元应用光学产业园将继续深化光学产业链布局,打造长三角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光学产业创新高地,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北京-昌平区
中关村(昌平)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园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是北京市重点建设的生物医药与合成生物学产业创新高地。该园区依托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优势与昌平区生命科学园的产业基础,聚焦合成生物制造领域,致力于打造集研发、中试、生产于一体的全链条创新生态。 园区规划面积约数十万平方米,重点布局合成生物学技术研发、生物基材料、生物医药、食品与农业创新等方向,吸引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协同创新。周边聚集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顶尖科研机构,并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形成产学研联动,为技术转化提供支撑。 作为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的核心承载区,园区提供定制化实验室、中试平台及专业化服务体系,包括政策咨询、投融资对接、知识产权保护等,助力企业快速成长。目前,已有多家合成生物学领域头部企业与初创团队入驻,覆盖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关键环节。 昌平区政府与市级部门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在人才引进、研发补贴、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倾斜,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园区目标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合成生物制造创新策源地,为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及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北京-昌平区
中关村(昌平)智能眼科工产业园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是聚焦眼科医疗与智能科技融合发展的专业化产业园区。园区依托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优势与昌平区生命科学园的产业基础,重点围绕智能眼科设备研发、眼科医疗服务创新、眼健康大数据应用等领域,构建"产学研医检"一体化生态体系。 作为北京市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的重要承载地,园区聚集了多家眼科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及临床机构,涵盖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手术机器人、智能眼镜等前沿技术研发,以及眼科新药开发、精准诊疗服务创新等方向。通过整合眼科专家资源、工程研发团队和产业化平台,园区致力于推动眼科医疗技术的智能化升级,打造覆盖研发、生产、应用全链条的眼健康产业高地。 园区配备专业实验室、中试基地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临床试验支持、注册申报辅导等专业化服务,并通过与周边三甲医院合作建立转化医学中心,加速科研成果临床转化。同时,依托昌平区对生物医药产业的专项扶持政策,园区在人才引进、资金配套、空间保障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助力智能眼科领域的技术突破与产业规模化发展,目标成为全国智能眼科创新的核心示范区之一。
北京-昌平区
中关村(昌平)智能眼科医工产业园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是聚焦眼科医疗与工程技术领域融合发展的专业化产业园区。园区依托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优势与昌平区生命科学产业的集聚基础,重点围绕智能眼科设备研发、眼科诊疗技术创新、眼健康大数据应用等方向,构建"研发-转化-产业化"的全链条生态体系。 作为北京市推动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园区通过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及头部企业的创新资源,重点引进眼科人工智能、高端医疗器械、精准诊疗服务等领域的优质项目。目前已吸引多家专注于眼科智能诊断设备、手术机器人、数字疗法等前沿技术的企业入驻,并与北京同仁医院等医疗机构建立临床合作,加速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 园区配备专业化的产业服务平台,提供实验室共享、检验检测、注册申报等配套服务,同时通过产业基金支持、人才引进政策等举措,降低企业研发成本与运营风险。其区位优势显著,毗邻未来科学城等科创节点,交通网络便捷,可快速链接全球创新资源。 中关村(昌平)智能眼科医工产业园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的眼科医工交叉创新高地,通过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为全球眼健康事业发展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助力北京建设国际科创中心。
北京-昌平区
中关村(昌平)国际医疗器械产业园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是北京市重点建设的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聚集区之一。园区依托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优势与昌平区的区位资源,聚焦高端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及产业化,致力于打造集创新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加速于一体的全链条产业生态。 园区规划面积约数十万平方米,配备标准化厂房、研发实验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专业化设施,满足医疗器械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重点引进高端影像设备、体外诊断试剂、植介入器械、人工智能医疗等领域的创新型企业和团队,已吸引多家行业龙头及初创公司入驻。 作为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载体,园区通过政策扶持、资本对接、产学研合作等举措,推动医疗器械领域的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同时,依托昌平区丰富的科研资源(如高校、医院及科研院所),构建了“研发—生产—临床—应用”的协同创新体系,加速创新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目前,园区已成为北京市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全国医疗器械产业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北京-昌平区
昌平科技园即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成立于1991年11月,是北京较早成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1999年被纳入中关村科技园区政策区范围。 该园区规划面积约11.48平方公里,分为中心区、东区、西区和北区四个部分。园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周边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和智力资源。 昌平科技园重点发展能源科技、高端现代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领域,聚集了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园内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为企业提供办公、研发、生产等多元化空间。同时,还设有各类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为初创企业提供孵化、加速等支持,助力企业成长壮大。 多年来,昌平科技园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是昌平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大量创新资源和要素集聚,在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北京-昌平区
中关村科技园昌平园是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北京市昌平区。作为中关村"一区十六园"之一,园区成立于1991年,199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面积约51.4平方公里,核心区位于昌平新城东区。 园区重点发展能源科技、高端现代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四大主导产业,聚集了能源环保、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区内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毗邻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农学院等高校,以及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形成了产学研协同的创新生态。 昌平园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齐全,建有标准化厂房、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创业载体。作为北京市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园区享受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包括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科技金融等支持措施。近年来,园区积极推进产城融合,完善商业、居住等生活配套设施,打造宜居宜业的创新环境。 目前,昌平园已形成以未来科学城为龙头,沙河高教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等特色园区协同发展的格局,在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园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国内外创新要素集聚,致力于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北京-昌平区
昌平未来科学城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南部,是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之一。规划总面积约170.6平方公里,聚焦“先进能源、先进制造、医药健康”三大主导产业,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 园区于2009年启动建设,最初定位为中央企业集中建设人才基地,目前已吸引国家电网、中国华能、国家电投等15家央企入驻,形成以能源科技为核心的高端产业集群。随着发展定位升级,未来科学城东区重点布局能源产业,建设了“能源谷”,集聚了300余家相关企业和研发机构,覆盖能源互联网、氢能、储能等前沿领域;西区则以生命科学园为基础,联动沙河高教园区,重点发展医药健康和智能制造,引入了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顶级科研平台。 作为北京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重要承载区,园区拥有10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和众多高校资源,构建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通过建设国际人才社区、完善配套设施,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未来科学城正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目标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和高端产业聚集区,为北京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北京-昌平区
国家清洁能源与安全应急科技产业园于2023年9月17日在2023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上正式揭牌,在昌平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北京未来科学城央企产业生态资源、著名高校人才资源、校友资源,定位科技创新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双创孵化基地、高端人才聚集地,发起成立的以清洁能源与安全应急为特色的产学研用
北京-昌平区
阳坊镇装备制造产业园区以高标准厂房为主,集生产、研发、办公、综合配套为一体的多功能业态。将重点招引吸纳工业机器人、3D打印、数控机床、智能控制系统、传感器等装备制造行业项目,全力打造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阳坊镇装备制造产业园区招商,将为企业提供产业扶持、产业基金、楼宇政策等多重招商优惠,欢迎企业前来投
北京-昌平区
延寿镇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将重点建设装备制造设计与制造、装备制造产业链生态、装备制造产业加速孵化,充分发挥新一代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园的引领带动作用,切实推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园区聚焦高端装备及核心零部件制造领域,引导上下游产业聚集发展,打造高端智能装备上下游产业生态链,形成以工业机器人、航空航天、能源
北京-昌平区
兴寿镇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高起点、高标准统筹推进城乡建设。通过对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装备制造园区“九通一平”覆盖率逐步提高,推进城市综合配套体系的完善,提升城市发展承载能力。 兴寿镇装备制造产业园区招商,为入驻园区投资的企业提供产业引导基金、产业扶持政策等多重招商优惠,
北京-昌平区
小汤山镇装备制造产业园区水、电、气供应充足。立足数控机床、精密加工、零部件制造等产业优势,引进智能制造、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自动化设备、精密加工及各类装备零部件、汽车零部件等装备制造行业上下游产业链项目,打造重要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园区建成投产后,可配套智能家居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对高端装备、智能
北京-昌平区
货运站距离:距离北京东货运站52公里 高铁距离:距离北京西站45公里,距离北京南站50公里 港口距离:距离天津港219公里 机场距离:距离首都国际机场48公里 区位介绍:北京位于东经115.7°—117.4°,北纬39.4°—41.6°,中心位于北纬39°54′20″,东经116°25′29″,总面
北京-昌平区
货运站距离:距离北京东货运站45公里 高铁距离:距离北京西站40公里,距离北京南站44公里 港口距离:距离天津港212公里 机场距离:距离首都国际机场41公里 区位介绍:北京位于东经115.7°—117.4°,北纬39.4°—41.6°,中心位于北纬39°54′20″,东经116°25′29″,总面
北京-昌平区
十三陵镇装备制造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模具及基础零部件、数控设备等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四通八达。坚持制度创新、科技带动、分工承接、总量扩张、园区支撑、产业集聚的原则,凭借其区位优势及重大产业项目,力求进一步扩大区域合作范围,着力打造装备制造业配套基地。 十三陵镇装备制造产业园区招商,为
北京-昌平区
货运站距离: - 高铁距离: - 港口距离: - 机场距离: - 区位介绍:北京位于东经115.7°—117.4°,北纬39.4°—41.6°,中心位于北纬39°54′20″,东经116°25′29″,总面积16410.54平方千米。位于华北平原北部,毗邻渤海湾,上靠辽东半岛,下临山东半岛。
北京-昌平区
货运站距离:46公里 高铁距离:33公里 港口距离:32公里 机场距离:36公里 区位介绍:北京位于东经115.7°—117.4°,北纬39.4°—41.6°,中心位于北纬39°54′20″,东经116°25′29″,总面积16410.54平方千米。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部,背靠燕山,毗邻天津市和河北省
北京-昌平区
北京-昌平区
北京-昌平区
北京-昌平区
北京-昌平区
提交选址计划
需求分类
土地
厂房
仓库
写字楼
注册公司&税收优惠
商铺&品牌拓展
其他
意向区域
计划描述
企业名称
企业地区
注册资本
预计产值
免费获取政策汇编